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2篇
  免费   575篇
  国内免费   716篇
林业   1209篇
农学   373篇
基础科学   203篇
  1418篇
综合类   3262篇
农作物   300篇
水产渔业   498篇
畜牧兽医   459篇
园艺   114篇
植物保护   53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278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324篇
  2015年   278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418篇
  2012年   516篇
  2011年   563篇
  2010年   471篇
  2009年   440篇
  2008年   388篇
  2007年   459篇
  2006年   410篇
  2005年   381篇
  2004年   318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1982-2006年华北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艳玲  郭鹏 《干旱区研究》2012,29(2):187-193
利用1982-2006年GIMMS/NDVI数据,研究华北近25 a来植被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植被指数的年内变化呈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其中北京市NDVI最大,森林NDVI比农田和草地NDVI大;②华北年平均NDVI呈增加趋势,河北省植被指数增加最快,北京市次之,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中,农田NDVI增加最快,草地次之,森林最小;③空间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华北植被指数改善的面积占整个地区面积的15.96%,退化面积占11.86%,其中,河北省改善面积最大,内蒙古退化较明显,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中,农田植被改善最明显;④基于华北近年暖干化发展趋势下,人类活动对该区域NDVI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2.
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和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1951~2006年华东地区水稻产量和同期东亚季风的时频变化特征,探讨了相对气象产量与东亚季风环流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华东地区水稻产量与东亚季风环流的变化均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周期.气象产量与同期亚洲环流经向指数以正相关为主,14年两者的正相关程度最大,少数频率尺度上呈较弱的负相关,如准2、4、6年以及18年之后.气象产量与同期亚洲环流纬向指数在2~4、6~8、10~12年尺度的共振频率上表现为正相关关系,8~10年以及12年之后的尺度上两者表现为负相关,14年左右两者的负相关程度最大 东亚季风环流的变化导致区域气候变暖,进而引起的气象灾害频发以及区域气候资源的改变,是华东地区水稻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3.
水生植物对农田排水沟渠氮磷迁移生态阻控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亚热带红壤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2 m底宽、1 m深的小型农田排水沟渠,种植美人蕉(Canna indica)、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灯心草(Juncus effusus)、铜钱草(Hydrocotyle vulgaris)、水芹菜(Oenanthejavanica)等6种多年生水生植物,研究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阻控技术措施及其效果。结果表明,6种水生植物的生态阻控效果差异显著(P<0.01),其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58kg/m2~2.32kg/m2,其中以美人蕉为最大,水芹菜到夏季后进入休眠期,其生物量最低。植物体地上部N、P含量(干基)变化范围分别为N 8.06 g/kg~16.39g/kg和P 1.34 g/kg~3.82 g/kg,地下部分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N 5.83 g/kg~10.80 g/kg和P 1.34 g/kg~3.35 g/kg。从生态拦截效果来看,以美人蕉对N的富集能力最强,达到23.90 g/m2,而黑三棱对P的富集能力最强(4.04 g/m2)。总的来讲,美人蕉和黑三棱在试验区具有明显的N、P生态拦截优势,其地上植株还可用作草食性动物的饲料,或者生物质覆盖还田,实现N、P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94.
为合理布局作物生产,利用东北地区71个站点的气象资料以及年鉴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综合效益,按产量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吉林省南部和中部平原及辽宁省大部地区最适宜种植玉米;黑龙江省大部地区及辽宁省东南部地区最适宜种植水稻;而大豆适宜种植在东北北部、东部低温或多雨地区。  相似文献   
995.
对全球非结构有限体积法海洋模式(Global-FVCOM)计算的全球海洋潮汐东中国海部分进行了验证。模式与资料的比较范围为24°N到41°N、118°E到132°E。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了东中国海的M2、S2、K1、O1分潮的同潮图。分潮计算结果与东中国海区域99个实测站点比较结果总体较好,局部区域水深和网格精度欠缺导致偏差偏大。M2分潮振幅均方根偏差为15 cm,迟角均方根偏差为10°,K1分潮振幅均方根偏差为8.2 cm,迟角均方根偏差为9°。初步结果将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全球多尺度潮流-洋流耦合模型。研究亮点:采用全球一体化的非结构有限体积法模式计算了全球潮汐,东海潮汐比较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反演了该地区潮波特征。全球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全球变化和近海变化的理解,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96.
种植密度对东北特早熟棉区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辽棉19号(生育期125 d)和新棉33B(生育期135 d)2个生育期差异较大的品种为材料,于2007-2008年在东北特早熟棉区(辽宁辽阳,41°26' N,123°14' E)设置棉花种植密度试验(7.50万、9.75万、12.00 万株·hm-2),研究不同棉花群体生物量与氮素动态累积特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群体生物量和氮素累积动态随生育进程的变化符合“S”型曲线,棉花群体生物量和氮素存在异速累积现象,氮素累积快速起始期及终止期均较生物量累积提前10 d左右。2品种均以9.75 万株·hm-2密度下棉花生物量、氮素动态累积过程最为优化,皮棉产量最高,纤维品质最优;密度过高尽管群体生物量、氮素累积量较高,但经济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997.
Overgrazing in the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following market reform in China has led to severe soil degrad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In an effort to revi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ern pastoral areas,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recently adopted an intervention policy to relocate families from areas where excess grazing pressure was seriously compromising land and the environment. A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ree villages to determine how well the relocated families have adapted to their new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willingness to stay in the new villages.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ere age of the head of the household, length of time the family has resided in the new village, proportion of total income that is made up of government payments and level of fixed, durable and current assets.  相似文献   
998.
2011年,从中国引入自育为主的10个杂交玉米品种,在援建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与3个当地常规玉米品种进行小规模品比与栽培技术试验。初步结果:旱季试验实测平均667m2产量,杂交食用糯玉米(鲜粒)为568~847kg,杂交饲料玉米(干粒)为381~517kg,而当地常规食用白玉米(干粒)仅296~357kg,说明中国杂交玉米品种在坦桑尼亚有显著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999.
杧果果实潜伏侵染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杧果果实真菌的潜伏侵染状况,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华南6省区的杧果果实真菌潜伏侵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杧果果实普遍存在真菌的潜伏侵染现象,但不同省区的带菌率存在显著差异,果柄和果实蒂部的带菌率极显著高于果实中部和端部的带菌率。共鉴定11种潜伏侵染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Penz.)、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杧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杧果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P.Henn.)Sutton.)、多米尼加小穴壳(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et Cif.)、杧果大茎点霉(Macrophoma mangiferae Hing.&O.P.Sharm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曲霉(Aspergillus sp.)、弯孢霉(Curvularia sp.)、镰刀菌(Fusarrium spp.)。其中,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可可球二孢菌(B.theobromae)为主要潜伏侵染真菌,杧果大茎点霉(M.mangiferae)为首次报道的杧果潜伏侵染真菌。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解冀北山地土壤发生学分类代表性土类一棕壤、褐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在冀北山地通过野外剖面形态特征调查、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2个棕壤、3个褐土剖面的发生特性,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3版)》确定了各土壤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通过检索确定它们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研究结果表明:冀北山地5个代表性土壤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归属于3个土纲(雏形土,新成土,淋溶土),3个亚纲,4个土类,4个亚类.同时探讨了该区5个代表性剖面的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的划分,初步拟定了5个土族、5个土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